close
熟知我的朋友,都知道我喜歡Spider-man這部作品。
不論是他的電影,動畫還是漫畫,我都相當喜歡。
以致於6/28最新的電影預告出來的時候,相當多的朋友向我通報, 雖然我事先已經看過流出版,但還是感謝眾家兄弟姊妹的熱心。
 
記得兒時(大概是四,五歲吧),曾在鄰居家裡看到美國版的He-man漫畫和玩具, 當時根本看不懂(因為都是英文的),但是豐富的色彩,奇特的人物和怪物造型, 還是吸引了我,但由於在台灣是買不到的,所以只能羨慕。
 
小學的時候,非常討厭去看牙醫,但是牙醫那裡卻有一個非常吸引我的東西, 那就是Batman的漫畫。
很奇特,牙醫那裡也有諸葛四郎的漫畫,這兩者的畫工都不怎麼樣,甚至諸葛四郎還是彩色的,但是,Batman還是比較吸引我。
當時覺得Batman的故事比He-man好太多了,因為英勇的He-man總是神勇的打敗敵人,
但是Batman雖然也在戰鬥,但是自責,孤寂和痛苦始終伴隨著他, 而每一個他要打倒的壞人,其實背後都有另外一段曲折的故事。

中學以後之後,接觸日本的動漫畫較多,日本動漫畫創作者在作品中灌注隱藏的內涵, 深深的吸引了我,漸漸開始認為美國漫畫是一群無腦的肌肉猛男而已。

接觸了池上遼一所畫的蜘蛛人漫畫,整個故事有相當沈重的苦悶與陰霾,主角小森雖然身為蜘蛛人,但是在整部故事中,他並沒有神勇的打擊壞人,甚至他連變身的次數都很少,多數的時間,他都是在整個人類社會中顯得格格不入,
而他所要打倒的敵人,也都是被社會所排擠歧視的特異人士,不僅不可惡,反而可憐可悲,
作品隱藏著現代人濃郁厚重的苦悶與束縛感,自我認同的否定危機。
你會擔心故事中的小森,隨時都會自殺。這部漫畫看完以後,會有很深的厭世感。

這時,我徹底的認為,美國漫畫遠遠不如日本漫畫。

直到我後來同時閱讀了Batman和Spider-man的美國版漫畫。
我才終於明白,其實池上遼一的Spider-man和美國版的Batman是屬於同一個層次,
作者都替主角安排了一個逃不掉的宿命,一個排脫不掉的心理障礙, Batman日以繼夜的打擊犯罪,在布魯斯偉恩與Batman的雙重身份中徘徊, 這些痛苦都是自我的,內心的。

但是,其實Batman和那個高中生小森一樣,沒有長大。

小森的痛苦,是屬於青少年的陰鬱,Batman的痛苦,則是自我的摧殘,
作者將他無窮盡的放大,使得主角總是在沈重的壓力和黑暗中蹣跚獨行, 他們在自己的痛苦中掙扎不出,跳脫不出。
不愁吃穿的布魯斯偉恩更顯得比小森幼稚,至少,小森一部份的痛苦,還來自生活的壓力。

然而美國版的Spider-man則全然不同。

Peter parker和小森一樣,住不起高級的別墅,只能住地鐵旁的破公寓,沒有跑車可以開, 更不要說美女環繞,他連一個女友都追得千辛萬苦,最後還失去。
他有沈重的生活壓力,親情,課業,工作,就已經讓他筋疲力盡,
年輕時犯下的過錯,害死了自己的至親,像一個詛咒一樣綁住了他,他掙脫不了, 就像強迫症一樣,他必須去扮演Spider-man,去做他該做的事情。
而在這同時,故事進行的過程中,我們會驚訝的發現:

Perter Parker成長了。

他在一次一次的艱難困境中,逐漸堅強,逐漸成長,他也漸漸擺脫了過去的詛咒和陰影,
從而明白自己不是在扮演雙重的角色,而是同一個人,他是Perter Parker,也是Spider-man。

這一點,小森做不到,布魯斯偉恩也做不到。

這也是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另外一層體悟,生活是悲苦的,但是與其逃避,或者自怨自艾, 不如勇敢面對。

而這就是我深深的喜歡上Spider-man的其中一個原因,
其他的原因,熟知我的朋友經常聽我洗腦, 或者Frontier雜誌的讀者們也曾讀過我的叨叨絮語,這裡我也就不贅述了。

至於蝙蝠迷們,如果對於我對Batman的批評不甚滿意,也請不要太在意, 你就當作,我這純粹是對於住別墅開跑車,家財萬貫,美女環繞的企業家的一種嫉妒而已。

本來是要針對這次公布的出來的預告,寫寫自己心得與猜想,不過寫著寫著,又偏離主題了,下次再聊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Hen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